

紅山梯田位于張家泉村的正北方向
紅石紅土紅沙 因此得名紅山。
為了擴大村里的耕地面積,從荊棘叢生卵石滿山到如今壯觀的梯田,朱彥夫親自視察,他說我上山有三種辦法,一是直立行走,二是爬行,三是滾。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,沒有干不到的事。朱彥夫上山能走就走,不能走就爬,寧可遍體鱗傷,也不停下爬山視察的腳步。
紅山梯田位于張家泉村正北方向,原是一片荒山,因紅頁巖覆蓋而得名紅山。梯田始建于1970年,朱彥夫帶領村民利用冬季農閑時節,整山造田,1977年完成。共營造梯田78道,用石料20000立方,整地用土26000余立方,用人工8800多個,新增耕地70余畝! 紅山窮山荊棘山,人行羊走無路經,梯田一層又一層, 蜜桃蘋果映山紅。 ” 這首詩描寫了紅山梯田改造前后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。
畢榮青介紹,70年代左右,朱彥夫用殘疾人的精神把梯田造出,這個梯田比別處的梯田要高,40年未被沖塌。朱彥夫對工作的的高標準、嚴要求正體現如此。我們要傳承的正是朱彥夫精神,發揚他艱苦奮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