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于圓圓
2021年伊始,
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內,
一部由經典IP改編的
音樂偶劇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正在孵化。
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是誕生于
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,
它如何吸引今天的觀眾?
在改編中如何進行重新演繹
以適應今天觀眾的審美?
經典IP改編,
究竟改什么、留什么?
各部門主創人員反復討論、研究
中國兒童戲劇舞臺上,對經典兒童文學作品、中國傳統故事和熱門動畫IP的改編非常多,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?今天讓我們一起與音樂偶劇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主創團隊探討這些問題。
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是給幾代人的禮物
有兩個孩子一個叫“沒頭腦”,一個叫“不高興”。
“沒頭腦”做起事來丟三落四,總要出些差錯;
“不高興”總是別別扭扭,你請他往東,他偏要往西。
這兩個孩子,
從20世紀60年代“誕生”后,
他們的趣事已經影響了
“60后”“70后”“80后”“90后”
乃至“00后”幾代人了。
音樂偶劇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
演出時間:2021年7月16日/17日
。ㄖ芪/六)19:30
演出地點:淄博大劇院·歌劇廳
演出票價:80/60/40/20元
“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是給幾代人的一份禮物!北緞а蓠R路說。
作為這部音樂偶劇的導演,當得知院團要將這個IP搬上戲劇舞臺時,他第一個感覺是驚喜:
“我是‘60后’,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是我童年的記憶,當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同名動畫片一上映就風靡全國。任溶溶先生的文學原著和動畫片,經歷了半個多世紀,在今天來看,這個故事依然不過時,且具有現代性。經典作品,它不僅是今天的觀眾說它好,它是可以經得起時間檢驗的!
副導演在指導演員排戲
在《沒頭腦和不高興》的故事中,身邊的人勸這兩個孩子改掉壞脾氣,他們總是不以為然。并且他們都幻想著快快長大,能夠干點兒大事兒給大伙兒瞧瞧。
為了“滿足他們的心愿”,好心的仙人“暫時”把他倆變成了大人!皼]頭腦”當上了工程師,“不高興”做起了演員!皼]頭腦”設計的千層少年宮建成后,只有九百九十九層,原來他少設計了一層,還忘了把電梯畫進圖紙,小朋友要爬整整一個月的樓梯才能看到演出。
演出現場,扮演老虎的“不高興”很不高興演老虎,于是在演出時,老虎不但打不死,反打起武松來。到頭來,他們長大后還是沒頭腦和不高興。在故事最后,把他們變大變小的成人,也犯了沒頭腦的毛病,忘了把兩個小朋友的胡子去掉了。
導演馬路指導演員排練
“動畫片最后,成人也有類似的問題,在我看來‘沒頭腦’和‘不高興’代表著人的智商和情商,這一筆留有創作余地,也使作品更有文學性和哲理性。在那個年代,這部作品就以孩子的視角,寫出了人性中的普遍真理──人人都有沒頭腦和不高興的缺點,而且根除是很困難的,只有時時刻刻注意。與那些僅僅是好玩或者是靠宣傳轟炸占領市場的IP相比,這個IP就顯得很高級,它是可以跨越時空的,可以影響幾代人甚至是未來的孩子的!
導演馬路說:“IP不能大改是前提,但是改編的難點也在于此,我們的戲劇版本必須要區別于動畫片,要有自己的特點!
舞臺劇改編劉強表示:“在內容上,劇本最后抓住了一個核心的點:用童話的方式說明沒頭腦和不高興,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問題,這些問題倘若一直任其發展,看似小問題小毛病,如果不改掉,將來很可能出現不可彌補的錯誤!”
這是一部展現哲理的戲,不是靠情感的轉折推進劇情。創作團隊最后決定,以音樂偶劇的形式去展現,在舞臺上,歌舞隊演員既是木偶操縱者,也是詠唱者、敘述者和評判者,演員會時而摘下面具、時而戴上,從而轉換身份。
為什么會用偶劇這種形式?馬路導演介紹:偶是具有符號化意義的。并不是真人劇不可以,比如以戲曲化臉譜化的形式去展現也是可以的。木偶所呈現的夸張,例如四肢可以伸長、分開,在表現這部劇的內容時,反而更真實、有味道。在這部劇中,我們安排木偶和歌舞隊的演員同在臺上,演員在臺上現場唱跳,演員和偶、觀眾和偶、觀眾和演員之間都會有交流。
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于圓圓